一场等了20年的比赛,0比1的完败,比赛过程没有太多可解读空间。

上半场的半场攻防战在预料之中,中国队的铁桶阵踢得狼狈,若非日本队自己懒散,不只丢1球。

下半场60分钟左右李铁把洛国富、阿兰连同蒿俊闵同时派上场,能用的归化球员都用了。中国队不再被压在后场遭围攻,进攻时至少还能威胁到对方禁区腹地。中国队防守端的强度也有所增加。此消彼长之下,日本队不敢贸然压上,场面看起来比上半场好了一些。

90分钟内,日本队把局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,这点没有疑问。如果说中国队在比赛里收获了什么,那肯定是最后30分钟较前60分钟的“进步”。对于一支在十二强赛里毫无自信资本的球队来说,这种进步,哪怕是日本队懈怠出来的,也是值得珍惜的。

赛后外界议论得最多的,是4名归化球员在场上的作用。

如果说前60分钟只能用“狼狈”一词形容,那后30分钟还挺燃的。归化球员好像就是那几把柴火。

艾克森跟吉田麻也纠缠了90分钟,尽管大多数时候都很难拿到球权(其实队友也传不了什么好球给他),他的吃力显而易见,但他至少能在吉田麻也身上拿到犯规。艾克森是一名典型的能回防的前锋,他回到中圈的防守断球让人印象深刻。

阿兰在一次争抢后落地摔到了腰,队医很快进场,结果他急了,质问队医为啥这么快跑进来,这会导致他还要出场之后再入场,中国队在几十秒内需要10打11。阿兰的着急,跟他上次进球后情不自禁亲吻队徽的举动是一样的,他如此在乎比赛的结果,他的情绪喷涌而出。

一度被诟病胖得不成样子且伤病不断的洛国富,终于等来了他的世预赛首秀。进攻端他倒是没有做什么抢眼的事,但他在边路的防守给日本队球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。看球的人会有直观感受:即便是犯规这件事,他好像也比中国球员更懂一些。

还有人说日本球员看到中国队前场有几个巴西人,心里还是忌惮一些,后场出球都没那么从容了。也许大概可能吧,不能说果真如此,但可能有一些微妙的不同。

归化球员看起来比国内球员还要拼,这到底是事实还是错觉?这么说吧,如果“拼”是一种情绪传递,那么这是事实。如果“拼”是这一种主观意志,那这是一种错觉——本土球员百分百也拼出了自己的极限,只不过没有拼出更有感染力的效果。

感染力呈现,涉及到两个问题:一个是基本能力,一个是专业素养。

场上4名归化球员的能力在本土球员之上,这基本是个定论,没有争议空间。十二强赛这种全场高强度的对抗中,肢体语言所展现的爆炸性和持久性,是能力的一部分。国内任何一名本土前锋,都不具备艾克森这种在高强度对抗下持续奔跑90分钟的能力,这是李铁必须用艾克森的原因。反观本土头牌武磊,几乎无法赢得任何一次直接对抗,防守层面效果也不佳,只会让场面沮丧,谈何感染力。

专业素养则更多来自于对专业本身的态度。国家队当然是讲究家国情怀、精神意义的地方,但情怀和精神是一种很虚无的东西。本土球员一定比归化球员更深刻地热爱自己的国家,这毫无疑问,但是在场上,踢的是比赛。

爱国主义跟专业主义不是一回事,而比赛讲究的只是专业主义。归化球员对比赛的理解,对比赛的投入方式,在专业层面要高于国内球员,或者可以这么说:本土球员可能更爱国,但归化球员可能更爱球。

回想起一件事:国安俱乐部的人说过,归化球员李可在俱乐部队内训练赛里,往往比任何国内球员都更认真,更渴望赢球。这好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。李可因伤缺席国足,倒也可惜了。

虽然国家队的比赛往往会被做成爱国主义素材,但那也只是赢球之后才能顺道做的事。再举个例子,李铁赛后发布会上说,中国队还是只能由中国教练来带。这听起来很符合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腔调,但在专业层面,他这个观点是错的。里皮在上届十二强赛里赢球的时候,在武汉和长沙,看台上那场面,才能用作爱国主义素材。

不是说国内球员不拼,决然没有这个意思,只是说,拼,并不是一种主观意志,而是一种客观呈现,它建立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。归化球员带来的东西,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多。

作者 JackyBoy

发表回复